海南蔬菜生产流通调查报告

来源:米乐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9-12 03:46:28

  编者按:长期以来,我省蔬菜价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以海口为例,2011年1-11月,海口市居民鲜菜价格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同比涨幅排名位居第三,平均涨幅5.9%。我省背负着冬季全国人民“菜篮子”美名,本地居民却吃着高价菜,原因何在?省物价局就我省蔬菜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了调研。

  自2005年以来,海南蔬菜种植瓜类和椒类为主,品种有苦瓜、南瓜、冬瓜、尖椒、泡椒、豇豆等,面积和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走势。据统计,2005—2010年海南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258.64万亩、276.32万亩、262.50万亩、282.85万亩、303.34万亩和369.47万亩;蔬菜总产量分别为312.16万吨、341.01万吨、358.51万吨、379.21万吨、410万吨和532.13万吨。2009-2010年度冬季蔬菜种植数据表明,目前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较大的五个市县依次分别为乐东、文昌、澄迈、陵水、东方。

  海南蔬菜外销主要以广东、湖南、河南、浙江、北京、武汉等地为主。海南瓜果菜年出岛量2005年370万吨到2010年540万吨,2011年达到570万吨,出岛量占全年蔬菜总产量60%左右。

  我省夏秋季蔬菜自给率40%左右。从种植培养面积比较,我省冬季瓜菜面积在300万亩左右,而常年蔬菜用地面积8万亩,仅为冬季瓜菜用地面积的1/40左右;从消费量分析,我省去年从云南、广西等调入的蔬菜总量约80万吨,占全省全年蔬菜消费量的50%左右。从品种上分析,我省夏季26个蔬菜品种,21个从岛外进入。冬春季调入的主要是红萝卜、西红柿、土豆、大白菜、洋葱、西兰花、莲藕等本地种植较少的品种,夏秋季大多数品种蔬菜均需从外省调入。省内各地蔬菜自给率差异也很大: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全年自给率约为42%,琼中夏秋季自给率仅为10%。

  1.本地产蔬菜。我省农贸市场蔬菜销售一般来说包括4个环节,农贸市场销售量占我省蔬菜消费量的较大比例。其流程为:生产者→中间商贩→批发商业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

  城郊周边情况略有不同,菜农一般可立即进入批发商业市场,每天凌晨3—5时用摩托车、三轮车、农用拖拉机等运输工具将自产的蔬菜运到各地的蔬菜批发集散地,如:海口的海玻市场批发集散地(马路市场)、青年路市场批发集散地(马路市场)、儋州红旗市场批发集散地、定安通铁商贸城批发集散地(马路市场),批发给当地的零售商户,由零售商户在农贸市场进行零售。

  2.外省调入。外省调入的蔬菜往往比本地产蔬菜多一个“二级批发”的环节,其流程为:生产者→中间商贩→批发商业市场→二级批发→零售市场→消费者。

  如从云南、广西调入我省的蔬菜绝大多数均集中在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商业市场批发(一级批发),各市县的蔬菜运销大户(包括海口市的部分商户)从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商业市场购买后运回各市县的蔬菜批发集散地进行二次批发,各市县的零售商户从当地的蔬菜批发集散地购买后在当地农贸市场零售。每公斤蔬菜从昆明、南宁运到海口的费用分别增加0.54元和0.5元,从昆明运到三亚费用每公斤达到0.6元。

  在传统销售模式下,由于没预冷库及冷藏车等冷链物流支撑,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的人手中损耗率达30%。流通环节过多、损耗大、费用高是传统销售模式的典型特征。

  超市自营销售模式,是超市自主向蔬菜生产者或批发商采购蔬菜,在超市销售。这种模式包括2-3个流通环节,其流程包括:生产者→超市→消费者;

  家乐福、大润发、南国超市等大型超市均采用自营的销售模式。超市多为连锁企业,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超市经营人员直接进大棚,看产品、谈价格、签合同,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据调查,大润发超市经营的蔬菜70%系直接省外采购调入,30%从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商业市场采购。超市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设施齐全且管理到位,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储运及销售过程中的损耗。但超市由于其场地租金、设施费用、管理费用等均高于农贸市场,其蔬菜销售价格一般略高于同区域农贸市场价格。

  当前我省的农产品平价店销售模式,以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或蔬菜合作社开设平价店或在超市开设平价专区方式,直销模式为主。其流程是:生产者→消费者.

  海南罗牛山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开设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该公司与南国超市万福店、南沙店和海甸店合作开设的平价专柜和其在沿江三路集贸市场、龙昆南市场设立的平价摊位都属于生产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价店销售模式。海南中平联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设的4S平价菜店、三亚天成超市、旺豪超市等6家超市开设的平价蔬菜区和儋州市百佳超市、乐卖特超市开设的平价蔬菜区也都属于平价店销售模式。从平价店运作情况看,由于政府从优先安排生产经营用地、大棚补贴、装修补贴、水电费用减免等多个角度进行扶持,其蔬菜价格与同区域农贸市场蔬菜价格相比约低10%—20%。

  经对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定安、临高等12个市县,包括青瓜、茄子、豆角、菜心、小白菜和大白菜6个品种做出详细的调查,各环节成本费用情况如下:

  (一)生产环节成本调查。影响生产总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见表一)。从近两年情况看,人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较大,同比增长19.47%;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为39.23%,同比增长21.28%,主要由于亩均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及机械作业费等有不同程度上涨。

  (二)批发环节成本调查。2011年5月下旬,从调查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等10个市县中心城区、县城一级农贸市场批发环节成本费用情况看,批发环节主要有运输费、人工装卸费、车辆折旧费等,其中运输费用占比较高,达76%(见表二)。

  (三)零售环节成本调查。各项费用中,摊位费占比较高,达到46%(见表三)。

  (四)进岛环节费用调查。从担负的运费情况看,每公斤蔬菜从昆明、南宁运到海口的成本就分别增加了0.54元和0.50元,每公斤蔬菜从昆明运到三亚的成本就增加了0.60元,如从昆明运到海口再转运往三亚,则仅运费就使蔬菜每公斤成本增加0.65元。可见长距离调运对我省蔬菜价格影响较大(见表四)。

  综上各环节成本调查表明,人力成本、物质费用(农药、化肥)、运输费、摊位费及进岛费用变化对蔬菜价格影响较大。近年来地租价格的不断上涨也是菜价较快上升的一个重要推手。当前农村蔬菜采摘工价已从前两年50元/天涨到100元/天。地租价格更是成倍上涨,前几年一亩地租金几十元,现在坡地租金为800-1000元/亩,水田租金为1200元/亩左右。

  从我省蔬菜市场零售价格调查情况看,蔬菜市场零售价平均每公斤为3.53元、市场批发价平均每公斤为2.65元,市场零售环节平均每公斤负担费用为0.084元,综合毛利率为33.21%。其中三亚及琼海地区毛利率较高,分别为42.75%及39.37%;琼中、海口、儋州等地综合毛利率在25%,分别为28.67%、、24.54%及22.3%。分品种看,青瓜等六种蔬菜产量、利润数据如表五:

  区域毛利率分析表明,旅游热点地区如三亚、琼海等地蔬菜销售毛利率较高,反之海口、儋州、琼中等地毛利率较低;从品种分析表明,大白菜、小白菜及菜心等叶菜类基本保持合理利润水准甚至较低利润水准,而适合长途运输的反季节瓜菜如青瓜等,有较大利润空间。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叶菜类生产力度,加大旅游热点区域市场监管,保持本地叶菜的基本供应和市场行情报价的基本稳定。

  由于冬季瓜菜种植与常年瓜菜相比,反季节特征明显,市场竞争力强,企业、合作社及农户获得的利润相比来说较高,使得各市县政府普通重视冬季瓜菜生产投入,而忽视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对常年“菜篮子”建设缺乏规划、措施少。全年蔬菜50%以上从岛外调入,岛外购进蔬菜一般要经历生产者-中间商贩-批发商业市场-二级批发-零售市场-消费者等五至六个环节,每公斤蔬菜从昆明、南宁运到海口的费用分别为0.54元和0.5元,从昆明运到三亚费用达到0.6元。这是导致我省背负冬季全国人民“菜篮子”美名,却让当地居民吃着高价菜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省蔬菜种植设施化程度低,大棚、滴灌等科学种植技术应用率不高,时常受恶劣气候及自然灾害影响,种植风险较大。目前我省常年蔬菜用地8万亩,设施大棚种植培养面积仅为1.2万亩,占15%,其中投入在每亩5万元以上、具备抗台风能力的高等级大棚,占比重更少。2011年国庆期间,受“纳沙”、“尼格”台风影响,我省农业受灾严重,琼中、临高等地今年新建、投资在3万元左右的简易大棚受损严重。仅“纳沙”就造成我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64.767千公顷,给全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1371亿元。

  传统销售模式占主体,环节多、损耗大,是蔬菜价格走高的根本原因。目前,我省蔬菜生产以散户为主,种养技术差、规模小,没办法形成规模化优势和品牌优势,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蔬菜种植情况看,全省常年蔬菜用地8万亩中,农民散户种植约5万亩,占63%;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用地约2万亩;农业企业种植用地约1万亩。从流通环节看,我省由于蔬菜自给率低,长距离调运、环节多、损耗大、费用高。本地蔬菜上市一般经过三至四个环节,岛外购进蔬菜五至六个环节,过路过桥费、油料费、人工搬卸费、途中损耗、市场摊位费等居高不下,劳动力工价及地租价格过快上涨是高价菜的主要推手,导致蔬菜零售价格一般是收购价格的3到5倍。经调查,流通环节运输费、人工搬运费、市场摊位费和损耗分别占购销差价的22%、20%、17%、7%。

  将“菜篮子”工程列入民生工程,制定“菜篮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把发展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作为稳定我省“菜篮子”价格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逐步的提升农业设施水平,增强蔬菜生产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影响的能力,满足“每人一天一斤菜”的基本需求。

  一是扶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积极地推进产销对接。大力推进农超、农社、农校、农企对接等流通模式。引导各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大中型企业等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实行产销对接,鼓励蔬菜专业合作社开设直销店、社区平价店等,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二是改善冷链物流。针对农副产品,特别是蔬菜不易收储的特点,扶持大型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商业市场增加冷库布点,配置田头冷库车,改善冷库运营条件,逐步增加农副产品收储品种,扩大冷藏储备规模。三是改善交易市场环境。在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建立田头交易市场,变农产品田头分散交易为集中交易,减少蔬菜流通中间环节,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

  一是增强储备。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二是大力推进平价店建设。平价商店是指在政府引导下,企业自主投资经营,通过产销对接,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销售群众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并在价格异动时期自愿承担保障供应、稳价惠民等社会责任的商店。去年以来,我省借鉴广东打造“万人一店”的平价店建设经验,已经建成17家平价店,其中海口11家,三亚6家。平价店开业以来,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实惠,获得市民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好评。因此,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进平价店或平价专区的建设。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巡查和监督管理力度,认真履行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借鉴上海蔬菜保险经验,积极探索开展蔬菜价格保险机制,对常年蔬菜生产进行投保,保障菜农的经济利益。二是制定应急预案。我省自然灾害天气多发,对商品流通、价格平稳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应制定应急保障预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当重大灾害天气来临或市场出现重要商品供应短缺、价格较动时,能够及时组织调运、投放,保障市场的基本稳定。三积极研究出台蔬菜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机制。抓好“菜篮子”工作,既要防止“价贵伤民”,又要防止“价贱伤农”。要汲取大宗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的经验,积极研究制订我省蔬菜的最低保护价政策,切实保障更多农民利益,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综合调控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