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治理型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 王世福 易智康 薛颖 时代建筑2024年第2期
《时代建筑》从创刊伊始便以不同形式关注富有创意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建成作品,关注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并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感受;坚持第三方评论为主,推动建筑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作品栏目在作品选择上尝试走向设计探讨上有相对共性的可能性,在评论文章的作者的选择上,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期更多地关注设计中的细节把控。徐好好评述了董功的景仰书院·川上行酒店,指出其设计以混凝土作为基础材料,把设计的焦点拉回对土地、树木、风向、光线的讨论,用这些永恒的生态问题来组织设计。周渐佳讨论了阿那亚北岸市集的日常性建构,指出“建筑实践的终点并非房屋建成的瞬间,而是在建成以后如何能和使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达成某种动态的稳定.....”青锋对华黎的崖顶咖啡厅与塔居设计进行评述,认为该设计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极端的边缘条件下,展现了几何性与自我肯定、敬畏、崇高感之间的关联。王世福、易智康、薛颖讨论了都市实践的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项目,指出该更新以设计为媒介,治而理之,在解决局部或全局问题的同时,让各种力量有条理地各得其所,共同寻求地方记忆的再次可见可感。严亦禹、庄慎、吴洪德.剖析了昆山杜克大学公交首末站的设计思路,认为这是阿科米星在新建建筑中实验“局部—整体”设计方法的生动案例。
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项目是中国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代表性的新实践。项目集中呈现了城市发展转型时期历史地段面临的各类典型问题,探索了新型协作式设计治理的更新过程。在复杂条件和目标下,项目多方主体表现出的设计实施智慧与协作治理过程,为当前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提供了启发性价值。文章梳理了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项目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亮点,总结了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精细、包容的设计方法与协商、渐进的设计实施机制,对历史地段系统性的设计治理过程进行了探讨。
引文格式:王世福,易智康,薛颖. 设计治理型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J]. 时代建筑,2024(2):90-97.
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项目(图1、图2)作为中国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代表性的新实践,集中呈现了城市发展转型时期面临的各类典型问题,是新型协作式设计治理的典型应用。政府、企业、设计师、经营者等多元主体在保护、改造、开发等复杂目标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攻坚克难、精巧营建的合作精神,在规划策略、设计手法、协作开发、精细实施等方面对当前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提供了启发性价值。在当前城市更新向有机更新、“微更新”转型的背景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应如何设计?福州烟台山的“设计治理型”历史地段城市更新中,设计者贡献的设计智慧,以及更充分的设计协商、更为精细的渐进式设计实施,构建起了系统性的设计治理过程。
烟台山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近代以来的历史积淀让其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风貌,保留至今的典型近代建筑记录着多元文化交融的历程[1],本土社会能动和西方文化融入同时发挥作用,在“华洋共处”中互动消长、功能演替,并“层积”形成了“政-商-学-住” 多层一贯的城市功能
[2](图3)。同时,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亦不可避免地嵌入历史地段的空间演进,见缝插针的低品质建设、房屋的低水平维护几乎是历史地段必然会面对的普遍难题,烟台山亦不例外。有着突出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与简陋破旧或简易搭建的老旧住宅交织共存,加之市政配套落后,构成了风貌区低品质的人居环境现实。3. 福州烟台山历史照片(20世纪初)
[3]。但是,这个转型并形成共识的过程是充满障碍与波折的,亦伴随着局部建设性破坏的代价。彼时,大量有价值的街巷、老建筑已然消失,各类被保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散落在场地中,烟台山也未曾幸免,场地上是一派被房地产热潮抛弃的斑斑驳驳。幸运的是,一批历史建筑仍然守住了其人文价值,且仍然与山江之间的自然地形相依相伴。历史地段复兴的规划、设计、保护、开发所面对的是这样文化传承断裂的现实。大量需要修复且有待激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破碎且亟待修复的历史空间环境,市场化运营下必要的更新重建,社会公众对历史记忆的诉求与期待,叠加为烟台山城市复兴的时代挑战(图4)。
[4]如何在现实条件下实现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的双重目标,是烟台山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以及中国经历开发破坏后重现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大量亟待复兴的历史地段需要回应的挑战性命题。4. 项目实施前拆迁后的烟台山(2015)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当人们从市中心繁华的东街口南行,经依然热闹的台江中亭街,过解放大桥,渐行到仓前相对雅静的烟台山,可以感受到明显的中西风貌转换。进入仓山后山势渐起,视线中也多了很多西式风格的建筑物和街景,包括各国领事馆及“万国俱乐部”乐群楼、海关洋行等旧址,天安堂等教会建筑以及西式学校建筑等,营造了烟台山突出的异国风情。这里也有很多垂直于滨江、拾级而上的阶巷,除了一两条通到山顶的巷道行人较多,其他多是一组居住院落共享的尽端式街巷。近代所形成的山地型“里弄式”社区成为福州城郊最显著的风貌特色[5](图5)。烟台山的风貌展现出万国俱乐部的中西交融历史印记,特别是几栋外廊式的大房子,功能上则集中了福州较为重要的一批教育、科研机构,尤其是仓前和对湖一带,很多开设在教会学校、商行洋行旧址上的中小学,一直是福州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有着与省市政府所在的鼓楼区不一样的腔调。
[6]对建筑、设施、场地等空间的感知构成了地方的记忆与“乡愁”的情感,影响着人们的地方依恋。
[7]2015年开始的烟台山历史地段复兴项目,通过空间的修复让记忆中的地方重新变得鲜明、真实、可见,通过老建筑的地点锚固和老街巷的场所再现,逐渐唤醒了本地人的地方回忆,也吸引了文商旅交织的新型业态,通过更多的使用者、体验者再次构建起集体性的地方情境,进而表达出文化赓续、传承创新的地方认同。历史地段再设计的终极目标不仅关于建筑形态、空间肌理、城市风貌、环境品质,还关乎地方记忆与“乡愁”,反映着对城市化进程中“无地方”的反思与超越,对历史地理环境及生活场所的追忆与再塑,以及对传统熟人社会中公共生活的价值寻回。2.2 精细化设计回应共同想象
历史文化遗产是真实、可见、可感的实体与空间,承载了人们的场所记忆。修缮活化其本体部分和新建织补其旁边的环境需要精细化的设计,在复杂、层积的现状建成环境中寻回对遗产的空间感知,重新激发遗产所关联的地方记忆。首先,城市设计注重建成形态与山体地势的结构性关系,尊重遗产建筑作为整体天际轮廓线中核心标志物的结构性地位,呈现与凸显其“制高点”和“锚固点”价值,并通过新建建筑的尺度、高度控制来保证历史标志的突出可见(图6)。时序上,先行启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活化工作,作为推动整体实施的突破口,实现了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优先的社会认同。开敞空间组织方面,创新性地以“半山步道”作为历史山巷和当代街区的活力连接,精明地破解了居住的私巷走向公共文化街区的空间开放和联通的难题,使“仓前九里”的项目策划充满了可感的时代活力(图7)。
烟台山项目在决策、设计和实施中持续存在着争议,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共识过程,凸显了设计在历史地段复杂现状与多元目标之间的包容性。历史地段复兴的行动者面临着普遍性的问题:如何去芜存菁,应该保护或更新历史地段中的哪些要素?如何铸旧出新,应该在开发新内容的过程中延续哪些旧意涵?关于保护与更新、过去与现在、“新”与“旧”的关系及之间的取舍平衡,始终贯穿于烟台山的更新进程之中。
[8-10]具体实践中还涉及资产金额的投入、成本收益、产品配比等决策的艰难选择。烟台山城市复兴项目在设计上充足表现了对复杂环境的包容,竭尽全力地平衡了复杂现状与多元目标。新建筑在历史保护要求、场地条件约束,以及未来市场化运营需求下,在适应性的空间设计与修缮活化的老建筑之间形成了丰富且有趣味的对话。新生的半山步道以不同的角度、宽度和不同的转角界面遇到百岁的石阶老巷时,空间包容所提供的多样、惊喜而又充满记忆特征的场景,达成了历史复兴行动最重要的焕发街区活力的目标,既完成了由居住地段转向商业街区的功能转换,也满足当代高品质的时代要求(图14~图21)。相对而言,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谦逊地学习场地文脉和社区地方知识,而不是过多地以自身专业相关知识炫技。建筑师在创作过程还掺杂着复杂的家乡情结,王辉始终思辨着历史地段更新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忒修斯之船”悖论,既要在骨架上有所坚守,也要在空间上有所更替,更要在场景上有所创新,
[11]也正是这种包容性设计才能让复兴行动实现共识,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14.多样性的半山步道空间
3.1 集群设计:“集思”而“广益”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烟台山,从历史地段人文内涵层积演进的自然规律上看,每一个时代也会呈现一个相应的烟台山,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也必然不可能是由一份终极方案一次成型的。集合并接纳不同尺度、不同视角的专业意见,形成设计的集体智慧,或许就能更接近烟台山多元丰富的人文空间特质,更接近历史地段复兴的共同愿景。烟台山通过“集群设计”的方式,将钱源、王辉、朱荣远、吕舟、德怀特·劳(Dwight Law)、伍仲匡、温蒂·桑德斯(Wendy Saunders)等来自全球各地的设计者对烟台山的思考融入整体复兴营建之中,设计者的“外来性”与烟台山特殊文化基因的“本地性”相互交织,在历史文脉与自然地势的土壤中,凝结出延续且与烟台山“万国建筑博物馆”多元风格相协调的“集思”型空间复兴结果(图22~图26)。烟台山项目中,设计者、决策者的行动者组合,在一同面对历史地段修补、复兴的议题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各个行动者建构的城市更新机制,应当始终追求经济效应、社会效益和政府公共服务价值的综合效益平衡。
[12]钱源作为万科负责设计的关键人物,同时协调项目决策和设计决策,一方面要一直在优化开发项目本身的产品、成本、收益等现实性谋划以及企业决策,当然还包括获得规划许可的业主责任;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个适合这一个项目的设计机制,包括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的选择与搭配,以保证这一个项目能达到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设计质量。一般而言,将任何一个方面做好,就是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了,但能同时做好两个方面,而且整合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却少有人能胜任。
项目决策方面,万科依据市场、政策以及烟台山特殊的区位和容量,做出了大比例持有物业并长期运营的决定,摒弃了销售为主的常规房地产模式,促成了发展商的在地性,保障了项目以长周期收益来实施,相对从容的高情怀投入,也促成地方政府、市民社会与开发机构在地共治的基本格局。设计决策方面,钱源则“设计”出一对魔幻组合,就是中规院深圳分院的规划大师朱荣远和都市实践的知名建筑师王辉,实现了策划、规划、设计、运营全过程中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在地化,为设计治理工作搭建了优秀的核心团队。朱荣远作为偏好以设计为计的规划大师,积累了丰富的“集群设计”经验,目的是获得一种以结果多样性导向的人文城市。王辉有福州老城的童年生活经验且崇尚设计的在地性和文化性,是一位谦逊型的建筑师。钱源、朱荣远、王辉的组合还具有一个特别的“外来”属性,就是均来自深圳。笔者作为福州人,大致能够感受到深圳与福州之间有的“时差”,包括来自深圳开发商地应变市场的能力和方法,来自深圳设计界的敢于自我否定的魄力和态度,来自深圳更新实践中丰富的沟通、参与、博弈经验,以及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的能力。烟台山项目大致也得益于这些来自深圳的“外来性”与福州仓山特殊文化基因“本地性”的交织,让消隐的历史空间特质重新凸显。项目所做出的有关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地产开发转型、规划规则拟定、城市设计框架、建筑规划设计求新等努力,都是当下值得赞赏的。
中国建筑、城市的集群设计实践,发轫于增量开发时代对理想空间丰富创意的追求,
[13-14]而存量时代的集群设计带来了新的意涵,从自由的、多元的创意表达转向“绣花”式层层渐进的织补刻画(图27、图28)。在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中运用集群设计,以“集思”而“广益”。保护更新项目之“益”不局限在建筑、规划、景观等设计专业的空间生产,更在于通过投资者、设计师、运营者、使用者实实在在地解决发展问题,通过空间的治理过程来达成广泛的地方认同。将多专业、多视角、多主体的设计智慧统筹到对历史地段尺度、密度、温度的控制与实现之中,应是历史地段复兴项目中引入“设计治理”理念的有益尝试。
考察烟台山城市复兴项目,可以深刻感受到社会公众与城市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需求,可以启发以设计促进多元主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设计治理”过程探索。具体而言,设计治理就是政府把规划和设计决策的职能某些特定的程度地让渡给设计师和建设者,以设计为协同平台的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历史地段的规划控制逐步从刚性的底线控制走向适应性的活化利用,制度层面也在调整相应的规范及其适用,倡导以积极的包容性许可推动历史地段的活化创新;[15]另一方面,有机更新活化利用的过程需要更加多主体的参与,不同的主体承担不同的角色作用,通过设计治理的过程推动多元需求、多维设计、多样空间的协作实现,以设计为平台助力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活化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16]不仅历史地段活力的焕发需要多元治理,设计过程亦需要从蓝图型走向治理型。以设计的具体方案为媒介,设计者组织、协调、引导,形成一种在场利益共同体共同决策的情景,以“集思”寻求复兴行动的最大公约数,并通过协作来实现多元主体的“共益”。每一处历史地段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而复兴的未来则包含着多种可能性的选择,如何避免既存历史文脉遭受破坏,让保护与更新的行动更具合理性、正当性?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参与的设计治理机制,应成为建筑、规划等设计学科的共识。通过设计探索未来的空间可能性,在决策行动中赋予社区更多的权力和资源来引导保护更新的过程,包括设计的具体方案确定、实施和运维管理,以及通过社区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参与能力。这种治理过程可以明显地增强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和文化敏感性,也在“共益”的过程中凝聚出新的、关于地方的集体记忆。
烟台山城市复兴项目,践行了一条设计治理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路径。以设计为媒介,治而理之,在解决局部或全局问题的同时,让各种力量有条理地各得其所,共同寻求地方记忆的再次可见可感,塑造承载美好生活的空间场所。历时近10年的实践艰难且曲折,但值得肯定的是,一系列探索让政府、业主、市民在共同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认识,亦逐步增强了历史地段设计治理的能力。历史地段不断累积城市文化记忆的地方叙事,通过物质空间作为载体,借助文化活动来传递并建构为人们的共同认知,成为城市的独特地方知识。伴随着多元主体参与,有关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活化能力的共同提升,其叙事性空间网络、文脉性主题赓续、当下性活化创新具有延续历史记忆、启迪当代思考、激发未来想象的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的地方知识。
[1] 陈筱.中国近代早期开埠城市的文化交融:鼓浪屿与烟台山近代建筑的初步比较[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4):8-15.[2] 谢之昂,张剑葳.福州烟台山城市历史空间的历时性考察[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8(06):32-44.
[3] 陈庚,周若依.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的空间生产与转向[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07):98-105.
[4] “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研讨会[J].建筑学报,2024(01):58-65.
[5] 李云琦,钟艳.里弄与里院之间:近代福州城郊马厂街忠庐住宅的空间衍变[J].装饰,2021(09):82-87.
[6]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3.
[7] 黄向,吴亚云.地方记忆:空间感知基点影响地方依恋的重要的条件[J].人文地理,2013,28(06):43-48.
[8] 钟学群.老街区复兴项目中的“新”与“旧”探析——以烟台山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为例[J].福建建筑,2020(09):20-24.
[9] 程哲炀,张轶超,张子轩,等.福州市传统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改造研究:以福州市烟台山片区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10):157-158.
[10] 烟台山乐群路社区复兴:与时间对话的城市更新试验[J].风景园林,2021,28(09):52-57.
[11] 王辉.忒修斯之船:由福州烟台山复兴引发的对城市更新本体问题的思考[J].建筑学报,2024(01):51-57.
[14] 朱荣远. 集群、共识、合力与设计城市——东莞松山湖新城集群设计有感[J]. 时代建筑, 2006(1):66-71.
[15] 王世福,易智康.以制度创新引领城市更新[J].城市规划,2021,45(04):41-47,83.
[16] 王世福,梁潇亓.中国城市设计的治理转向[J].城市规划,2024,48(02):38-44,112.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纸质版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4年第2期建筑师负责制的本土探索 王世福、易智康、薛颖《设计治理型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王世福,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易智康,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薛颖,女,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1]徐好好.以范为模的景仰书院·川上行酒店:原景德镇陶机厂N7地块塑形记[J].时代建筑,2024(2):64-73.
[2]周渐佳.日常性的建构:阿那亚北岸市集评述[J].时代建筑,2024(2):74-81.
[4]王世福、易智康、薛颖.设计治理型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福州烟台山城市复兴[J].时代建筑,2024(2)
:90-97.[5]严亦禹、庄慎、吴洪德.用局部“调制”整体:昆山杜克大学公交首末站评述[J].时代建筑,2024(2)